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中文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英文名稱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德國、德意志所屬洲歐洲首都柏林主要城市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斯圖加特,不萊梅,德累斯頓等國慶日1990年10月3日國歌《德意志之歌》國家代碼DEU官方語言德語貨幣歐元時區UTC+1(夏時制:UTC+2)政治體制議會制共和制國家領袖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人口數量82,695,000(2017年)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公里(2017年)主要民族德意志人、索布人主要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國土面積357376平方公里水域率2.416%GDP總計3.677萬億美元(2017年,國際匯率)人均GDP44470美元(2017年,國際匯率)國際電話區號+49國際域名縮寫.de道路通行靠右駕駛國家結構復合制行政區劃16個州最大城市柏林最大行政區巴伐利亞州(亦稱拜仁州)地理最高點阿爾卑斯山脈楚格峰中央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人類發展指數0.931(世界第6,極高,2014年)汽車品牌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大眾著名賽道紐博格林賽道著名汽車賽事德國房車大師賽(DTM)主要高等學府柏林大學,波恩大學,哥廷根大學國鳥白鸛著名企業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等國家象征勃蘭登堡門、萊茵河、新天鵝堡。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日耳曼一詞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右岸的各個部落,日耳曼尼亞紀載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亞志》。而德文中的德意志國(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為diutisciu land)來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語的diutisc(大眾的,指屬于diot或diota"人"的)一詞而來,該詞最初用以區別源自拉丁文及羅曼語族的地方話。diutisc一詞依序來自原始日耳曼語的tiudiskaz(大眾的),tiudiskaz又來自于teudō,teudō又承繼自原始印歐語的tewtéh(人)。
很早以前德國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羅馬帝國(西羅馬)。

神圣羅馬帝國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圣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圣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后頒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此后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圣羅馬帝國滅亡。在接著的數年,萊茵邦聯又增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帝國(1867年匈牙利獲得自治,奧國改名為奧匈帝國)。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萊茵邦聯,而且不計算并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于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占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兩次世界大戰
德軍于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入侵,后協同蘇軍迅速占領波蘭全境,英國及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隨著戰爭進行,德國及其盟國迅速控制歐洲大陸及北非,但迫使英國投降或停戰的計劃未能成功。1939~1940年,通過發動閃電戰,迅速占領了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對英國發動了空襲。

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入侵蘇聯。德國于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遭受失敗而由東線戰場撤退,又陷入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的盟國意大利于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國須防御意大利戰線。諾曼底戰役后增加了西線戰場,同盟國軍隊進一步進入德國領土。
1945年4月25日的柏林戰役中蘇軍攻入柏林城,4月30日蘇軍完全占領柏林城區,當天下午希特勒自殺,柏林防區司令打算向蘇軍統帥做出有條件的投降遭到了蘇聯方面的拒絕,5月2日在多次交涉無果下柏林守衛軍投降,5月8日,德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東德和西德
戰后,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占領,并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占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墻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墻”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于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兩德統一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臺;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于達成兩德統一。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后,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1990年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于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并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2015年10月28日,當選第70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2018年6月8日,聯合國大會選舉德國為2019年和2020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于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地形地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臺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征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北部低地的特征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臺地與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前方向南伸展的黃土地之間有星羅棋布的湖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則將德國分成南北兩片。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亞丘陵地區和多瑙洼地。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則包括阿爾高伊的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和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在這些山區散落著風景如畫的湖泊。德國境內有六個山脈。
德國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德國的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的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
氣候特征
德國處于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屬于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梢愿械綇陌柋八股酱祦淼脑餆崮巷L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德國的北部是海洋性氣候,相對于南部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自然資源
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儲量約3820億立方米,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豐富;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米。東南部有少量鈾礦。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為1076.6萬公頃,占全國面積約30%。水域面積86萬公頃,占全國面積占2.4%。
2012年德國能源消耗居世界第5位,其中60%的主要能源依賴進口,政府政策為促進節約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德國能源來源
(2010)
|
石油
|
煤及褐煤
|
天然氣
|
核能
|
水力及風能
|
其他可再生能源
|
能源比例
|
33.7%
|
22.9%
|
21.8%
|
10.8%
|
2.9%
|
7.9%
|
德國履行京都議定書及其他條約以促進生物多樣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資源回收、使用可再生能源,并支持全球性的永續發展。

行政區劃
州
|
首府
|
面積 (km2)
|
人口
|
|
|
47618
|
7918293
|
|
|
404
|
660999
|
|
|
29477
|
2503273
|
|
|
34043
|
17845154
|
|
|
16172
|
2235025
|
|
|
70549
|
12538696
|
|
|
35752
|
10753880
|
|
|
892
|
3,460,725
|
|
|
23174
|
1642327
|
|
|
755
|
1786448
|
|
|
15763
|
2834259
|
|
|
19847
|
4003745
|
|
|
18416
|
4149477
|
|
|
20445
|
2335006
|
|
|
2569
|
1017567
|
|
|
21115
|
6067021
|
國家象征
國旗
德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后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臺后,魏瑪共和國也采用黑、紅、金三種顏色的旗幟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采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后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德國的國色即徽章的顏色,與神圣羅馬帝國的徽章顏色相同:主體盾牌為金色,鷹身為黑色,喙、爪均為紅色。在1813-1815年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時期,即德意志統一浪潮逐漸高漲時,它們出現在呂佐自由軍的制服上(黑色大衣、紅色鑲邊和下擺金色紐扣)。1848年,黑-紅-金三色橫條旗成為德聯邦國旗,1867年被黑-白-紅三色旗取代,直到1919年;1933-1935年再度使用。
旗面自上而下依次由黑、紅、金三道條紋平行相等組成。盾形徽章“聯邦之盾”位于中央。黑鷹象征著力量和勇氣。黑色代表勤勉與力量,紅色象征國民的熱情,金色則代表重視榮譽。
國徽
德國國徽以金色盾牌為背景,背景上是一只黑色的雄鷹,雄鷹的喙和兩爪為紅色。

德國國徽
據考證,這一雄鷹圖案的淵源可追溯到12世紀曾經統治過普魯士、后成為德國王室的霍亨索倫家族。自古以來,德國人對雄鷹的崇敬都是虔誠而深沉的。早在古羅馬時代,雄鷹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上帝的象征,它保護著上帝的子孫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鷹,誰相信它,誰就可以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不斷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時它又是太陽之鳥,它的銳眼能經受住太陽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時代,雄鷹是皇權的象征,帝王們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入德國的。
國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于1841年撰寫的,曲調采用“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所創作的歌曲《上帝保佑弗朗茲皇帝》的旋律。1922年在紀念魏瑪共和國成立三周年之際,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弗里德里?!ぐ?/span>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國石
琥珀,琥珀的英文名稱為Amber,來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說法認為是來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膠”,因為西班牙人將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膠和琥珀稱為amber。中國古代認為琥珀為“虎魄”。
國花
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于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顏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仿佛一位雋秀的少女,向著“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樸的特征,并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
國鳥
白鸛(學名:Ciconia ciconia)為鸛科鸛屬的大型涉水鳥。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后,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筑造了平臺,供它們造巢用。
人口民族
截至2016年,德國總人口8267萬,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226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德國人(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人。通用德語。另外有721.4萬名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8.9%,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萬(2011年底數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居民中29.2%(2389.6萬人)信奉新教,30.2%(2465.1萬人)信奉羅馬天主教(2012年底數據)。
政治
憲法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痉ù_定了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制國家和社會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于全德國。
《基本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德國實行兩票制選舉制度。德國的《基本法》是聯邦德國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2005年5月12日,德國聯邦議院表決通過了《歐盟憲法條約》。2006年,德國通過了聯邦制改革法案,采取“以權力換權力”的辦法,重新調整和明確了聯邦與各聯邦州的管轄權限,將部分立法權下放到聯邦州,同時減少主要代表各州利益的聯邦參議院的立法參與權和審批權,從而提高了政府決策能力和立法效率。

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于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并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于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臺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議會
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每屆任期4年。參加聯邦議院的各黨議員分別組成議會黨團。本屆(第19屆)聯邦議院于2017年10月組成,共有709席。各黨席位分配為: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246席,社民黨153席,左翼黨69席,聯盟90/綠黨67席。議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基民盟)。
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立法并對聯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響,維護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6名州政府成員組成,共69席。參議長由各州州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代行總統職務?,F任參議長由柏林市市長米歇爾·穆勒(Michael Müller,社民黨)擔任,2017年11月1日就任,任期至2018年10月31日。
司法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
各級法院相應設有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干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其任務主要是領導刑事案件的偵查并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受聯邦或州政府司法部門的領導,在行使職權時相對獨立。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政黨
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
(1)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主要執政黨。1945年6月成立。曾于1949-1969年,1982-1998年執政。2005年至今為主要執政黨,現有黨員42.6萬人(2017年12月),為德國第一大政黨,黨主席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
(2)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簡稱“基社盟”。執政黨。1945年成立。根據與基民盟達成的協議,該黨只在巴伐利亞州發展組織并開展活動,在聯邦議院與基民盟組成聯盟黨議會黨團?,F有黨員14.1萬人(2017年12月),黨主席霍斯特·澤霍夫(Horst Seehofer)。
(3)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主要執政黨。成立于1863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黨之一。1878年,被俾斯麥政府宣布為非法,1890年重新獲得合法地位。1933年,社民黨被納粹政權取締,戰后重建。1990年9月,東、西德社民黨合并?,F有黨員45.7萬人(2018年3月),黨主席安德烈婭·納勒斯(Andrea Nahles)。
(4)德國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2013年2月成立,現有黨員3萬人(2018年5月),黨主席為亞歷山大·高蘭德(Alexander Gauland)、耶爾格·默爾騰(J?rg Meuthen)。
(5)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成立于1948年12月?,F有黨員6.3萬人(2017年12月),黨主席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
(6)左翼黨(Die Linke):在野黨。2007年6月16日由左翼黨—民社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和勞動與社會公平選舉抉擇黨(Wahlalternative Arbei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合并而成?,F有黨員6.2萬人(2017年12月),黨主席卡提亞·基平(Katja Kipping,女)和貝爾恩德·里克辛爾(Bernd Riexinger)。
(7)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在野黨。德國西部的綠黨成立于1980年1月。1993年5月與東部的聯盟90/綠黨合并?,F有黨員6.5萬人(2017年12月),黨主席阿娜蕾娜·拜爾波克(Annalena Baerbock,女)和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
(8)德國海盜黨(Piratenpartei Deutschland):2006年9月成立?,F有黨員9079人(2018年6月),黨主席卡斯滕·薩沃什(Carsten Sawosch)。
(9)德國的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的共產黨,現有黨員3500人(2017年),黨主席帕特里克·科波勒(Patrik K?bele)。
政要
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1956年1月5日生于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代特莫爾德市,是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內的一名重要人物,曾任德國外長。2017年2月12日當選為德國總統,2017年3月22日正式宣誓就任。
總理安格拉·默克爾,1954年7月17日生于漢堡。物理學博士。1978年至1990年在民主德國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心研究所工作。1990年8月加入基民盟。1991年任基民盟聯邦副主席。1991年至1994年任聯邦婦女和青年部部長。1994年至1998年任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反應堆安全部部長。1998年至2000年任基民盟總書記。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2年9月至2005年11月兼任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2005年11月22日出任德國第一位女總理,也是德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2009年10月連任,2013年12月再次連任德國總理。已婚,有兩個繼子。2017年9月24日,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在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獲得最多選票,領先其他各黨。如組閣順利,已擔任總理12年的默克爾將繼續領導德國4年。
聯邦議院議長諾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2005年10月18日當選,2009年10月27日再次當選。

經濟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第四大國(國際匯率),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第五大國(購買力平價)。從工業革命時期以后,德國一直是日益全球化的經濟的先驅,創新者和受益者。德國的經濟政策基于社會市場經濟的概念。德國是歐盟和歐元區的創始成員之一。憑借其在2012年1.516萬億美元的出口額,德國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出口額占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輸出。在2013年,德國在全球取得了2,7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褐煤生產國。 德國還含有豐富的木材,鐵礦,鉀肥,鹽,鈾,鎳,銅和天然氣。 德國的能源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其次是核電,類似生物質能的可再生能源(木材和生物燃料),風能,水能和太陽能。
服務業約貢獻了GDP總量的70%,工業29.1%,農業0.9%。德國的多數產業在工業,特別是在汽車,機械,金屬和化工品。
德國是世界第四經濟大國。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品牌奔馳、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都位于德國,著名汽車品牌歐寶也誕生在德國(現屬于美國通用汽車集團)。汽車生產量僅次于中國、美國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
雖然兩德統一已逾20年,但前西德地區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顯高于東德地區,而促進東德經濟整合及現代化的長期政策將持續至2019年,前西德地區每年約向前東德地區投入800億美元。德國政府于2009年1月批準規模5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方案,以避免部分產業衰退及所伴隨的失業率上升。
德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關系。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出口業素以質量高、服務周到、交貨準時而享譽世界。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化學品、通訊技術、供配電設備和醫學及化學設備。主要進口產品有化學品、汽車、石油天然氣、機械、通訊技術和鋼鐵產品。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其中進出口一半以上來自或銷往歐盟國家。
德國的出口額2003年之后,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地位。外貿長期順差,2007年德國出口額達9691億歐元。以企業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于德國。德國DAX指數則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國公司組成。德國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也相當重要,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而被認為是隱形冠軍。2013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27376億歐元,增長率0.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2280歐元。國民總收入21188億歐元。
農牧業
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2017年共有農業用地1668.7萬公頃,約占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1177.2萬公頃。2017年擁有農業企業26.8萬家,以中小企業和家庭企業為主,平均占有土地61.4公頃,其中生態農業企業19900家。2017年農林漁業就業人口61.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1.39%。2017年農林漁業產值208.3億歐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0.64%。
工業
2017年工業企業(不含建筑業)總產值7550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1%。2017年工業就業人數(不含建筑業)81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4429萬)的18.5%。
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德國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航天、汽車、精密機械、裝備制造、軍工等。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而德國也是西歐最大汽車生產國。
外貿投資
德國非常重視對外投資和招商引資,也很重視與其它國家的合作。英國是德國葡萄酒的第二大出口國,出口量僅次于美國。德國從2010年開始超越了法國躍居歐洲吸引外資排名第2位,英國排名第1位。
財政
(1)德國聯邦銀行:1948年成立,是德國的中央銀行,決定國家貨幣政策、負責貨幣發行并管理外匯黃金儲備。
(2)德意志銀行:1870年成立,德國最大的商業銀行。1998年11月,該行收購資產總額在美國占第八位的信孚銀行后,資產總額高達8200億美元。
(3)德累斯頓銀行:1872年成立。2001年7月,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增持其股份到96%。2007年底資產總額為5002億歐元。
(4)巴伐利亞抵押聯合銀行(又稱德國裕寶聯合銀行):1997年7月,巴伐利亞聯合銀行和巴伐利亞抵押和匯兌銀行宣布進行合并后,總資產達7430億馬克。2005年,該行被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兼并,2007年底資產總額達4221億歐元。2008年9月1日,德國商業銀行宣布收購該行。
(5)德國商業銀行:1870年成立,2007年底資產總額約為6165億歐元。
德國2014年的凈新借款應會降至62億歐元(80億美元),創下40年以來最低位,并且聯邦政府甚至可能在2015年就實現預算小幅盈余。
2015年聯邦預算將盈余2億歐元,到2017年盈余應會增至近100億歐元,從而使德國能夠開始償還債務。德國政府在5月時稱,有可能從2015年開始不再出現新增債務。2013年德國將把借款規模提高80億歐元為一基金融資,以幫助修復10年來最嚴重洪災所造成的損失。德國先前制定的新增債務目標是171億歐元。
文化
文學
德國在歷史上被稱作“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家”(Das Land der Dichter und Denker)。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德語文學的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
美術
不少德國畫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國際知名度,創作形式也相當多元。源自德國地區的卡羅琳式建筑及奧托式建筑促進了羅曼式建筑發展,之后則以哥特式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及巴洛克建筑為主。
德國作家
|
德國畫家、建筑設計師
|
瓦爾特·馮·德爾·福格爾魏德、沃爾夫拉姆·馮·埃申巴赫、
|
浪漫主義畫家:卡斯珀·弗里德里希
|
音樂
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柏林愛樂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更是享譽世界。德國為歐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樂市場。
哲學
德國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進入21世紀,德國與法國、奧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維亞各國持續發展當代分析主義。
其他
德國的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國際性大型體育比賽、街頭慶?;顒雍褪フQ市場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游客。德國的節慶活動很多,比如慕尼黑啤酒節、科隆“克里斯托夫上街日”(Christopher Street Day,驕傲游行)、柏林文化狂歡節(Karneval der Kulturen)、美因茨狂歡節、科隆狂歡節等,都是享有悠久歷史和國際聲譽的民間節慶。
德國擁有37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遺產。
德國社會重視性別平等及障礙者權利,社會及立法上也對同性戀者相當寬容,同性戀者可收養伴侶的親生子女,并自2001年起承認民事結合。德國對移民態度也有所轉變,自1990年代中期起,德國政府及多數民眾對經過資格審核的移民表示歡迎。英國廣播公司于2011年所做的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德國為正面影響力最高的國家。
忌諱
忌諱數字13。視13日星期五為不祥 。不喜歡紅色,紅黑相間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綠色。法律禁用納粹或其軍團的符號圖案,討厭菊花、薔薇(只用于悼亡)圖案和蝙蝠圖案。忌諱核桃。
送花時禁止送菊花、玫瑰、薔薇,只數和花朵數不能是13或者雙數,鮮花不用紙包扎。禁止送太個人化的物品。禮品包裝紙不用黑色、白色和棕色,也不能用彩帶包扎。
節日
日期
|
中文名稱
|
德語名稱
|
說明
|
1月1日
|
元旦
|
Neujahr
|
|
-
|
耶穌受難日
|
Karfreitag
|
春分后第一個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前的星期五,具體日期不固定
|
-
|
復活節周一
|
Ostermontag
|
星期一,具體日期不固定 復活節是春分月圓后第一個星期天,如果月圓正好是星期天,那么往后延一周
|
5月1日
|
勞動節
|
Tag der Arbeit
|
|
-
|
耶穌升天節
|
Christi Himmelfahrt
|
復活節后40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
-
|
圣靈降臨節
|
Pfingstmontag
|
升天節后10日,復活節后50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
10月3日
|
德國統一日
|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
前東、西德在柏林墻倒下后統一的日子
|
12月25/26日
|
圣誕節
|
Weihnachten
|
重要節日
|
軍事
政策
國防政策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德國的和平、自由和獨立,并規定聯邦國防軍是一支純粹防御性軍隊,實施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不掌握和謀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建軍重點是組織快速反應部隊,制定新軍備規劃,壓縮部隊規模,裁減武器裝備。

德國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軍事戰略從本土防御轉向危機處置和預防;推動建立歐洲自主的防衛力量,使歐盟和北約在危機處置上成為平等伙伴;拓展德軍軍事能力建設,積極參與防區外作戰行動并確保德軍在需要時迅速重建本土防御能力。
2003年5月,德國公布新的《國防政策方針》,明確界定德軍的最主要任務不再是國土防御,而是在全球范圍內“預防和處理危機”,包括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必要時可協助警方在國內執行反恐任務。
2004年1月,德國宣布軍隊改革計劃:裁員并削減開支。
2006年10月,德政府發表《德國安全政策與聯邦國防軍未來發展白皮書》,確定“預先防范”的安全戰略思想,加快了軍隊轉型進程,并加大參與海外軍事行動的力度。
2017年度,德國國防預算為370億歐元,占政府預算的11.6%。目前總兵力約17.8萬人,其中陸軍約6萬人,海軍約1.6萬人,空軍約2.8萬人(德國聯邦國防軍網站),其余為中央衛勤、聯合支援兩大職能部隊。
國防軍
1956年1月正式建立聯邦國防軍。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聯邦安全委員會,主席為聯邦總理。軍隊和平時期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軍隊最高統帥。聯邦國防軍總監為軍隊最高指揮官。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的一員后,負起了防衛中歐的義務。德國基本法第87條a中規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于防衛以及救援事務。
2018年6月25日,法國、德國等歐盟9國防長在盧森堡簽署“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承諾組建一個歐洲聯合軍事干預部隊。
兵役制
德國的義務兵役制斷斷續續地持續了近200年,上一次重啟義務兵役制是1957年。
自2010年7月1日起,德國人服兵役時間由9個月減至6個月。根據截止2014年的《義務兵役法》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適齡男子都必須在聯邦國防軍服役6個月,而不愿服兵役者則必須到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機構參加民事服役。
2010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通過了提案,將于2011年7月1日起取消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將由全職士兵、兼職士兵和自愿兵役組成。
交通
德國交通地位重要,也反映在德國稠密且現代化的交通網絡上。德國的高速公路網總長度居世界第3位,而德國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并無速度限制。
德國鐵路網總長度約達48215公里,每日約有50000輛的載客與載貨列車在行駛。地區鐵路有區域特快鐵路(RegionalExpress, RE)、區域鐵路(RegionalBahn, RB0)和城市鐵路(Stadtbahn, S-Bahn);遠程鐵路則有歐洲城際快車(EuroCity,EC),城際快車(InterCity, IC)和城際特快列車(InterCityExpress, ICE),都依照每日固定的時刻表行駛。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遠程鐵路行運的范圍約達總長2000公里之長。高速鐵路網由多中心構成,德國的高速鐵路即城際特快列車由德國鐵路營運,營運速度為時速300公里,聯絡德國各大城市及周邊國家。
法蘭克福機場(歐洲第二大機場,僅次于倫敦,也是貨運量第一大的機場)及慕尼黑機場并為德國最大機場,兩者皆為漢莎航空的樞紐機場,而柏林航空的樞紐機場設于柏林-泰格爾機場及杜塞爾多夫機場,德國其他重要機場包括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漢堡機場、科隆/波恩機場、萊比錫/哈雷機場。柏林兩座機場的航班將于2013年起移至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南方的柏林勃蘭登堡機場起降。
漢堡港為德國第一大及歐洲第二大港口,是“德國通向世界的門戶”。
社會
教育
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端賴家長的意愿,可將兒童送往托兒所,純屬非強迫性。小學階段除了少數邦為6年(如柏林)之外,其余為4年。在中等教育階段,德國主要采行的制度為"一本三枝",在晉升至中學階段期間,存有一為期兩年的定向階段(Orientierungsstufe),借此可以透過老師的建議以及學生與家長的意愿,決定往后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種學??晒┻x擇,依次為主干學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為3歲至6歲,之后接受9年以上的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通常持續4年,進入中學階段前存在定向階段(德語:Orientierungsstufe),決定往后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階段則區分為三類,包括文理科中學,為天賦較佳及未來欲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就讀,為期約9年;實科中學(德語:Realschule)為中等程度學生所就讀,為期6年;主干學校(德語:Hauptschule)提供職業教育。一般進入大學須經過中學會考(德語:Abitur), 包括評估中學最后數年的表現及最終測驗,但細節上則因各邦、各大學及學科不同而有差異。
德國大學在國際各大學排行榜上沒有美國和英國高校出眾,這與德國獨特的教育科研體系有關。德國高等教育依據1976年《聯邦高等教育基準法》(Bundes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放寬高等教育機構的認定范圍,將所有具(Hochschule)之名的學校都概括稱為大學,而高等教育人口也在社會大量需求下迅速擴充膨脹。截止2014年德國有注冊學生約250萬,占19-26歲人口中的33%,分布在110所大學,223所高等??茖W校和56所藝術音樂類學校。這些機構相當于中國??茖W校與技術學院之間,與大學同樣授予學士學位(Diplom, Magister),但其學位比大學所授予相同名稱的學術地位低,德國的大學原本無碩士學位,研究所是為了念博士的學生而設,只提供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是配合其他歐盟國家才設立。2007年夏季學期開始,德國的國立高等教育開始收取每個學期100歐元左右的學費,除了通過ZVS中央分配的少數所謂numerus clausus有學習位置
限制的學科以外,不需要入學考試而是采用入學申請的方式。
科技
德國在科學方面的成就相當顯著,而投入研究開發為整體經濟的一部份。有103位德國人獲頒諾貝爾獎,在20世紀,德國的諾貝爾獎得主較其他國家為多,尤其是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等科學領域。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及馬克斯·普朗克為近代物理學的重要奠基者,維爾納·海森堡及馬克斯·玻恩并進一步發展。在此之前的重要物理學家包括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約瑟夫·夫瑯和費、加布里埃爾·華倫海特。威廉·倫琴發現X射線,并于1901年獲得首屆諾貝爾物學獎。奧托·哈恩為放射及放射化學領域的先驅,并發現核裂變。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費迪南德·科恩及羅伯特·科赫建立了微生物學。德國數學家包括卡爾·弗里德里?!じ咚?、大衛·希爾伯特、波恩哈德·黎曼、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卡爾·魏爾斯特拉斯、赫爾曼·外爾及菲利克斯·克萊因等人。德國研究機構包括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亥姆霍茲聯合會、弗勞恩霍夫協會。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獎每年頒予10名科學家或學術研究者,獎金最高為250萬歐元,為世界上資助研究獎金最高者之一。
德國也有許多著名發明家及工程師,如漢斯·蓋革發明了蓋革計數器;康拉德·楚澤建造了首部全自動數位電腦。斐迪南·馮·齊柏林、奧托·李林塔爾、戈特利布·戴姆勒、魯道夫·狄塞爾、雨果·容克斯及卡爾·本茨等人形塑了現代汽車及航空運輸科技。航空航天工程家沃納·馮·布勞恩開發了第一枚太空火箭,而后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發土星5號運載火箭,使阿波羅計劃得以實現。海因里?!ず掌澴C實電磁波存在,對現代電信發展相當重要。
德國在環境科技開發及運用上較為成熟,企業投入于環境科技領域達2,000億歐元以上,德國環境科技重點包括發電、永續能源交通工具、原料效率、能源效率、廢棄物管理、資源回收及永續水管理。
醫療
德國擁有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全民醫療保險體系,始于1883年俾斯麥的社會保障法。德國政府依法提供廣泛的健康保險計劃,特定民眾如終身職員、自營業者、高收入雇員可選擇退出該計劃,并另投保私人保險,而在2009年以前,此類特定民眾得選擇不加入任何保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2005年,德國醫療衛生體系支出中,政府及個人分別負擔77%及23%,醫療支出約占國民生產總額11%;德國男性及女性預期壽命分別為77歲及82歲,居世界第20位;德國嬰兒死亡率較低,約千分之四。2010年,主要死因為心血管疾病,占41%,其次為惡性腫瘤,占26%。2008年時,約有82,000人感染艾滋病,自1982年起已經有26,000人因艾滋病而死亡。
體育
大賽舉辦經歷
1936年柏林奧運會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
1974年德國世界杯
1988年西德歐洲杯
2006年德國世界杯
2009年田徑世界錦標賽
田徑、游泳、賽艇、足球、馬術、曲棍球、手球都是德國隊的傳統強項。冬季運動也是德國人的強項,在有舵雪橇、無舵雪橇、冬季兩項、越野滑雪和速度滑冰等項目中,經常在歐洲和國際賽事中奪得獎牌,著名體育明星有網壇名宿貝克爾和網球女皇格拉芙、自行車名將揚·烏爾里希、九球皇帝蘇奎特、體操老將丘索維金娜,兵乓球名將蒂姆·波爾等。

德國足球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列,德甲(Bundesliga),歐洲五大聯賽之一,德甲的平均到場人數在世界上任何職業體育聯盟中排第2,德國約有2700萬人加入體育俱樂部,全國共有91000個體育俱樂部。足球為德國最受歡迎的運動。2010-2011賽季,德甲創造了197個國家電視轉播的新紀錄。德國國家足球隊是世界杯歷史上成績最好的隊伍之一,總參賽場次第一,總積分第二,奪冠次數第二,共18次進決賽圈,13次進四強,獲得過4次冠軍、4次亞軍、4次季軍和1次第四名。德國女足也獲得過兩次世界杯冠軍,德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包攬男女足世界杯冠軍的國家。在2006年德國世界杯中,德國獲得季軍,2010年南非世界杯,德國再奪季軍,成為歷史上第一支蟬聯季軍球隊,新星托馬斯·穆勒獲得金靴獎和最佳新人獎。2014年巴西世界杯,德國勇奪冠軍,托馬斯·穆勒獲得銀球獎+銀靴獎,諾伊爾獲得金手套獎。德國共11次參加歐洲杯,獲得三冠三亞,是成績最好的球隊。
德國在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史總獎牌榜上位列第三(含前東德和西德),其中夏奧會一共獲得163金,163銀,203銅,總計529枚獎牌,冬奧會一共獲得70金,72銀,48銅,總計190枚獎牌,德國統一后已經參加過五屆夏奧會,共獲得67枚金牌,56枚銀牌,81枚銅牌。
德國隊在歷屆夏奧會中的成績:
年份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名次
|
1992
|
33
|
21
|
28
|
3
|
1996
|
20
|
18
|
27
|
3
|
2000
|
14
|
17
|
26
|
5
|
2004
|
14
|
16
|
18
|
6
|
2008
|
16
|
10
|
15
|
5
|
在2006年2月舉行的都靈冬奧會中,德國共獲得11金、12銀和6銅,列獎牌榜第一位。
在2010年2月舉行的加拿大溫哥華冬奧會中,德國共獲得10金、13銀和7銅,列獎牌榜第二位。
傳媒
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2016年,德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日發行量約210萬份。其他全國性大報發行量如下:《南德意志報》,38.2萬份;《法蘭克福匯報》,30.5萬份;《世界報》,17.1萬份。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匯報》,發行量39.7萬份。2015年,德國各類日報的日發行總量約1608萬份。有各類雜志近萬種,最重要的時事政治周刊《明鏡》發行量約79.6萬份(2015年),《焦點》50.1萬份(2015年)。
飲食
德國由于身處歐洲大陸之中心,飲食文化與內陸地區之物產分布息息相關。整體上德國較為愛好肉類和啤酒(大致上德國啤酒可以分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無酒精啤酒等六大類)。其中德國人尤其愛吃豬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國菜都是豬肉制品,例如香腸。相較于歐洲中南部精致飲食,德國的傳統飲食普遍較粗獷,但仍具特色;傳統菜肴如烤豬肘、烤豬膝,常佐以馬鈴薯泥、酸甜甘藍食用。
肉類
|
魚類
|
蔬菜
|
面包
|
啤酒
|
德國人普遍崇尚“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尤好豬肉類食品。德國每年人均豬肉消耗量為65公斤,居世界首位。德國的食品以香腸最為知名,香腸種類至少有1500種,全皆由豬肉制成。
|
魚類菜式主要集中于德國北部。這是因為德國只有北部才有海岸線。北部海岸是波羅的海,盛產鯡魚。德國人通常會用鯡魚來卷起蔬菜制成魚卷。內陸地區魚肉都是淡水魚,來自河流,諸如萊茵河。
|
|
德國面包之歷史已有逾800年,種類也多,據說超過400種。差不多境內所有鄉鎮都有自家面包工場??久姘Γ╞rezel)和農夫包是德式面包里最具代表性之一。前者配以粗鹽、面粉烤制;后者則用黑麥與小麥制成。
|
德國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境內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廠,生產的啤酒種類高達五千多種。而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啤酒消耗量為138升。
|
外交
簡介
德國奉行與西方結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點依次是:推動深化和擴大歐盟,鞏固與北約的關系并致力于建立歐洲獨立安全和防務體系,保持同美國的緊密聯盟,保持和發展與俄羅斯的關系,大力開拓中東歐,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謀求在國際組織中發揮更大作用。
德外交保持積極進取態勢。默克爾政府在歐盟政策、跨大西洋關系、大國關系以及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表現活躍、務實,政策調整逐步到位,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續有提升。對外政策重點是: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與歐盟大國攜手致力于歐洲聯合自強;恢復與美的緊密盟友關系,支持北約改革與轉型,強調北約應成為歐美戰略對話的主要場所;保持與俄的戰略伙伴關系,鞏固德俄能源合作;繼續利用地緣和政經優勢,保持與中東歐國家的關系,維持傳統影響力;加強對中、印等發展中大國的戰略借重;向非洲、拉美地區推廣自身政經模式和西方價值觀,推銷商品,占領市場,擴大影響;繼續謀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
歐盟建設和跨大西洋伙伴關系是德外交政策兩大支柱。德積極參與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愿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大責任,成為歐洲及全球范圍內有行動能力、可信賴的合作伙伴。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主張建立以聯合國為主導的全球合作體系,致力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公正發展,努力在全球范圍內解決貧困問題。
與中國關系
1972年10月11日,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49年10月27日,民主德國與中國建交)。與其它各歐盟伙伴國一樣,德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經濟伙伴,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不論從經濟,還是從政治角度,中國均視德國為“通往歐洲的大門”?;钴S的貿易投資往來、深入的環境、文化和科學政策方面的合作以及頻繁的高層互訪是兩國關系的顯著特征。
2013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上任后的首次對外訪問中到訪德國,并值訪德之際與默克爾總理一起為“中德語言年”拉開帷幕。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將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
同法、英的關系
重視與法、英的合作,推動歐盟內的大國關系 均衡發展。德法特殊關系是德歐盟政策的核心和對外政策的基石之一。二戰后德主動與法和解,共同致力于歐洲聯合進程,德法軸心成為歐盟一體化的“發動機”。

德法領導人堅持6至8周會晤一次及每年舉行兩次聯合內閣會議的機制。德重視英國在跨大西洋關系中的特殊作用和英國在歐盟的實力和影響,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德英兩國外長發起共同倡議,建立采取有效的歐盟和多邊戰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但雙方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路上出現嚴重分歧。
2010年2月,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愛麗舍宮共同主持召開第12屆法德兩國內閣聯席會議,確立了兩國在未來10年的合作方向。
同美國的關系
對美關系是德對外關系兩大支柱之一。重視維系和發展與美的盟友關系。施羅德政府曾堅決反對美對伊動武,導致德美關系一度陷入低谷。德新政府上臺后,將重新改善德美關系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德美交往明顯增強,兩國關系回暖。2008年4月,德外長施泰因邁爾訪美并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建立“跨大西洋議程”(new transatlantic agenda),認為面對貧富分化、資源緊缺、氣候變化、亞洲崛起和國際恐怖主義猖獗的挑戰,歐美必須更新并擴大伙伴關系。
同俄羅斯關系
視俄為政治、軍事大國,看重俄在解決全球與地區沖突、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以及歐洲政治、安全事務中的作用,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德俄及歐俄關系具有戰略意義。默克爾政府上臺后,堅持兩國政府磋商、民間對話等各種合作機制,致力于繼續發展和深化與俄的戰略伙伴關系,推動雙方在經貿和能源領域的合作,但同時突出對俄民主、人權等問題的關注。2008年雙方高層互訪頻繁。8月,默克爾總理在索契與俄總統會晤,雙方重點就南高加索危機進行磋商。10月,德總理赴俄圣彼得堡參加德俄一年一度的“德俄圣彼得堡對話”。
同亞洲國家的關系
德認為亞洲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臺上迅速崛起,在未來政治、安全政策和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粗貋喼薜木薮笫袌龊桶l展潛力,積極謀求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關系,以謀取經濟利益。同時認為亞洲的發展仍存在不穩定因素,正日益從戰略角度認識亞洲的政治、經濟和安全挑戰。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不僅對本地區,也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重視同日本的關系,加強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合作。默克爾總理上任后訪華三次,訪日、印各一次。
同非洲、拉美國家的關系
德重視發展與非洲關系,加大對非投入,增加對非發展援助。德視拉美為全球治理伙伴,認為應全面提升21世紀德拉伙伴關系。2008年5月,默克爾總理赴秘魯出席歐拉峰會,并首次訪問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墨西哥。
旅游
綜述
德國旅游業發達。每年有大量國內外游客在德國旅游。德國有38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數量僅次于意大利、中國和西班牙,與法國并列世界第四,其中36個是文化遺產,僅有2處是自然遺產。著名景點有科隆大教堂,柏林國會大廈,羅滕堡,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海德堡老城,新天鵝堡,黑森林、國王湖、德累斯頓畫廊等等。

根據德國旅游業中心(Deutsche Zentrale für Tourismus,DZT)的報告,2012年來德國的外國游客首次超過4600萬人次,并且持續增長,游客大部分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美國和亞洲。德國旅行,不局限于城市游,小鎮別有一番景致。
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科隆、德累斯頓、斯圖加特、漢堡、杜塞爾多夫和紐倫堡是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十個德國大城市,最受游客歡迎的聯邦州是巴伐利亞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巴登-符騰堡州。
著名景點
勃蘭登堡門位于柏林市中心,東側是巴黎廣場(德語:Pariser Platz)和菩提樹下大街(德語: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西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德語:Platz des 18. M?rz)和六月十七大街(德語:Stra?e des 17. Juni)的起點,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征標志,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ね澜y一德意志帝國建造。當時德國著名建筑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并于1791年竣工,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位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宮名取自法文原意“無憂”(或“莫愁”)。無憂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時期建造的。整個園林占地290公頃,坐落在一座沙丘上,故有“沙丘上的宮殿”之稱。
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于德國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廳高42米,頂柱高109米,中央是兩座與門墻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這兩座157.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蒼穹。
柏林墻墻高3.5米,水泥板結構,墻上部為水泥管。1961年被筑起后作為德意志民族分裂和冷戰的見證,而在1989年民族即將統一的時候又被拆除作為友好象征,促進了東西德國的統一。
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座白墻藍頂的神話城堡,位于德州Fussen小鎮上,在阿爾卑斯山脈中,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也是德國境內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
山東·江北水城 運河故都·聊城
www.juncaisc.cn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點 聊城特產 聊城導游 聊城機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車 聊城會議 聊城特價機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級導游 全國優秀導游員 聊城旅游網 江北水城旅游網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實踐基地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